中国历史上,红木家具界的“四大才子”
发布时间:2023-12-06 16:11来源:undefined点击:
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有文艺界“四大才子”,
还有古典家具四大才情天纵的“设计师”。
他们是:
帝王里的家具大咖朱由校
“高富帅”大才子文震亨
最拉风的玩世灵童李渔
才情天纵的“怪才进士”屠隆
下面就来认识下他们。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统帝退位止,在2131年里,共产生了331位皇帝。明代的皇帝们一共17位,都很有个性。有要饭当和尚出身的开国者太祖;有为了争夺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辈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开酒楼卖猪肉自封大将军的武宗,当然,还有本文的主人公——擅长木匠手艺的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及其御用家具的写真画像
朱由校16岁时正式继位,成为明朝第15代皇帝,史称“明熹宗”。尽管仅活到23岁,但由于他的创新意识,对明代的家具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由校在位七年,他从不掩饰自己对木匠活的痴迷,把审美当作是一种心灵的畅适,寝宫堆满了种种材料,以及锛、凿、斧、锯、刨等工具。从配料到上漆,他都亲自操作,往往干到半夜也不休息,身边太监做他的助手。每制成一器后,先是欣喜,后又不满意,弃之,再做,乐此不疲。从宫殿建筑到木器制作,无所不精,无所不能。其技巧娴熟,令许多工匠望尘莫及。后人也称他为史上唯一的“木匠皇帝”。明万历 缠莲八宝纹彩金象描金紫漆大箱
明天启 朱黑漆彩绘描金金瓶梅人物纹箱座书橱
朱由校干起木匠活来,根本不愿处理军政大事,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描述:“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不仅如此,朱由校还醉心于“园中造景”,寻求自己的“栖息之所”。《寄园寄所寄》有言:“明熹宗天性极巧,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由于常年深居紫禁城内,他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制作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尺寸之间,“栋梁楹槛,宛转皆具”,身边的宫女太监叹为观止。又造一座沉香假山,上面池台林馆悉具,灯屏、香几,雕琢细致,堪称当时一绝。
朱由校对建筑之事,积岁不倦。
曾于天启五年亲自规划大殿的重修工作。
文震亨 《秋山水榭图》
李渔画像
读《闲情偶寄》就能感受到,李渔对家具满怀深情。无论设计、款式、雕饰和摆放,家具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留心观察,似乎如果他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家具制作,中国家具的整个风貌都将大为改观。他像一位天真无邪的孩童,在一隅时空中兴致勃勃地改床易榻、摆弄几案,极具创意,也极尽巧思。他发明了别致实用的“凉杌”、“暖椅式”和一系列箱笼橱柜的装饰法,并从名士的角度发表许多家具的见解,内容广博有趣,文笔风致嫣然。李渔著《闲情偶寄》已61岁,彼时的李渔已俨然白发鹤颜的大仙,人生百般滋味尝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过如此,诚然如此。于是,诗词曲赋、园艺百花、笔墨纸砚、技艺百工、桌椅板凳、乃至山水女人、房事养生,全都化成艺术的精灵,一一流诸李渔的笔下,是那么生动,那么优美,那么典雅,又那么有趣。《闲情偶寄》一出,家弦户诵,风靡古今,似乎整个文坛都为之一时黯淡。清康熙年间翼圣堂刻本的《闲情偶寄》民国版的《闲情偶寄》
李渔还是改造家具是一等一的好手,曾发明凉杌和暖椅、还改造过橱柜箱笥和屏风几案,他对每一件家具的使用,都做到物尽其用,并独出心裁,用百般巧思,与家具一起“玩”得不亦乐乎。若是放在今天,他不知道会设计出多少新颖独特、雅俗共赏的“新古典家具”呢。 家具对于性情天真的他,既是可爱的玩具、游具,是其名士生活的雅具,同时也是彰显其灵性之美的道具。然而,一生卖文为生的李渔置办家具是捉襟见肘的,他或许是古代家具大咖中最好玩的一个,但可能也最穷的一个了。屠隆画像
屠隆一生清贫,其祖上三世布衣,父亲以打鱼为生。及至屠隆进士及第,任职颍上知县或是青浦县令时,也仍面临着“家无余赀”的窘境,以致“官舍常无隔宿粮”。然而,物质之外的屠隆,却又有着极为丰盛的精神生活,俨然一派逸士的洒脱,“遨游吴越间,寻山访道,啸傲赋诗”,堪称逍遥。其留下的杂谈文房清玩的《考槃馀事》一书,也为后人认识屠隆,认识其时晚明文人所用生活起居、文房等器物、造物艺术及其审美理念,提供了重要资料。屠隆 1155年作 山水人物 镜心 设色绢本
今人甚为推崇的古代文人“四艺”——焚香、品茗、挂画、插花,《考槃馀事》一书中均有涉及。其中诸多讲究,可为今人居室布置之参考。“香之为用,其利最溥。”无论是长日清谈,或是对月独坐,无论晴窗榻帖,或是篝灯夜读,一炉香雾,可清心悦神、畅怀舒啸,亦可远辟睡魔、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香与茶尤为契合:“煮茗之余,即秉茶炉火便,取入香鼎,徐而爇之,当斯会心景界,俨居太清宫,与上真游,不复之有人世矣。”琴为其一,纵使不善操琴,也应当置一把琴,因“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焚香抚琴,或是带着一丝微醺的酒意,于清夜月明之时,“操弄一二,养性修身之道,不外是矣”。琴材以桐面梓底为上,而最佳的材质,则是“近寺庙闻钟鼓声者”,以之制琴,当比精金美玉更为可贵。清 弘仁《疏泉洗砚图》。
山居屋宇二幢,树木修竹参差,山涧流水潺潺,书翁对景寂寂。
明 仇英《山居图》
室内空间不大,却明净异常,其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皆制作不俗,铺设得体。此一山斋,较之今之别墅,更具一份静谧,常只自己一人,无俗事扰心,惟与自然之物、之景共呼吸;偶有志趣相投的一二朋友来访,幕天席地,品茗论道,亦为乐事。靠近书斋处,设一斗室以作茶寮,寒宵兀坐,或供长日清谈,实当幽人首务。
这些在今人看来多少需要些郑重其事、特意为之的雅事,却是屠隆所处时代文人们的普遍生活,无论日常起居,或是悠游在外,“雅”之于他们,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考槃馀事》中记述有诸多设计精巧的家具,可一窥明代文人之造物艺术及其审美。图为清早期 黄花梨文具箱。
活腿文案桌(叠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