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
发布时间:2023-10-25 13:58来源:undefined点击:
原标题: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C组)
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的评选,旨在筛选每年最佳摄影作品,鼓励和表彰在艺术摄影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的优秀摄影工作者,激励摄影家的创作热情,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摄影家提供展示摄影才华,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和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
继2018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之后,今年将继续举办第五届2022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评选活动。2022年度共刊发173名作者191篇专题,经作者报名确认,将从2022年度在中国摄影网公众平台刊发及自主申报专题作品中按照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由高到低排序,并结合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综合考察,共筛选出64位摄影师进入2022年度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候选名列。
评选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公布候选作者名单及作品,由公众进行投票评选,共分ABCD四组展示精选作品。
第二阶段,由中国摄影网组织著名摄影家、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终评。并结合阅读量、点赞量、有效留言量、投票量确定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
入选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和十佳摄影师提名,将颁发2022年度(第五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荣誉证书,入编《中国摄影网》杂志,并组织参加2023年丽水摄影节线下展览。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摄影网
官方网站
中国摄影网
(www.cnphotos.net)
协办单位
新蓝网
人民摄影报
港深珠澳摄影影社
天津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
公众评选截止时间
2023年8月18日24时
候选摄影师名单(C组)
(以作品刊发时间为序)
C01 李结义(山东临沂)
C09 陈小组(宁夏石嘴山)
C02 王文忠(内蒙古)
C10 沙广春(新疆哈密)
C03 徐崇德(山东青岛)
C11 郑云文(湖南永州)
C04 华希良(宁夏石嘴山)
C12 纳木甲(西藏拉萨)
C05 李铁强(河北沧州)
C13 张宇(四川成都)
C06 姚强强(甘肃天水)
C14 邵雅杰(天津)
C07 张树林(北京)
C15 吴群超(浙江温州)
C08 张杰(江苏苏州)
C16 蔡付亮(江西南昌)
特别提醒:
公众评选目的是为了签约摄影师作品的推广和交流反馈,强烈反对刷票等不正当商业行为,主办方将密切关切,同时也请公众监督,刷票将取消评选资格。
举报邮箱:cnphotos@163.com。
C01
李结义 《军旅影像 (2016-2021)》
《军旅影像(2016-2021)》这组图片是我以个人视角捕捉身边战友的平凡瞬间,用影像诠释:军营总给人一种神秘的向往,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群“最可爱的人”,其实也只是在十七八岁的年纪选择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这一主题。
一起扛过枪的战友情谊永远令人难以忘怀,我用最朴实、最原汁原味的军事影像诠释战友情谊。大家关注战争年代的军人影像,更多是热血澎湃的战场画面,和平年代的军人影像更像是一个特殊群体的集体肖像,作为纪实摄影师应该关注他们抢险救援、冲锋陷阵的英姿,也应该关注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但愿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也可以为军事新闻讲述最感人的故事,留下最深刻的影像记录。
武警官兵在陌生地域进行实战演练。
武警官兵在训练前动员誓师。
一名武警特战队员在泥潭里进行举子弹箱训练。
武警官兵奋勇扑救西昌泸山森林大火。
武警特战队员目光警惕紧盯前方。
武警战士和警犬是最亲密的战友。
武警退伍老兵与留队战友依依惜别。
武警官兵进行刺杀训练。
李结义,山东郯城人,现居四川凉山。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21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首届“年度十佳摄影师”称号。
C02
王文忠 《长城两边是故乡》
从2017年4月至今,我随影友沿着晋蒙长城一线,走过数十个村庄,见到山里大片荒了的地、旧了的村庄和渐渐老去的村民,不尽感憾万千。
这些偏远的山区,受改革大潮的冲击,大多村民不安于贫困山村的生活方式,纷纷走出乡村,到城里打工,后来干脆连同媳妇孩子一起带走,跻身于城市人的生活之中。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生活过的乡村逐渐荒芜,很多村庄只剩下几户难离故土的老人留守家中。仍然用最古老的方式种地、喂猪、养羊,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给孩子们减轻了负担、增加了补贴。乡村的生活虽苦、虽累、虽然简朴,但他们却安于生计、乐在其中。
近几年,见到岁数最大的是清水河县安根楼村的温狗拴大爷,90岁高龄依旧下地干活,种瓜种豆种谷子,一人挑几十斤重的土豆走个把里路面不改色气不喘,家里劈柴挑水都是温大爷独当一面,春耕秋收,从不停息。
201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上村。
201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北堡乡。
2018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上村。
202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安根楼村。
2020年5月,山西省偏关县阳洼子村。
2020年6月,山西省偏关县炭窑背村。
2020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安根楼村。
2020年10月,山西省偏关县窑沟村。
王文忠,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摄影家协会会员。
C03
徐崇德 《从扫街青岛二十年说起》
扫街,为网络用语,意思是在大街上用相机抓拍行人以获取影像。作为摄影的一个类别,这样拍摄方式无既定目标,随意性强,拍摄出人物形象与动态具有出人意料、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
扫街,因其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和若干的趣味性,近百年来吸引着许多摄影名家和众多摄影爱好者流连街头,狂扫不止。如我们所熟知国外摄影大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威廉·克莱因、约瑟夫·寇德卡、罗伯特·杜瓦诺、薇薇安·迈尔、森山大道等都是扫街名家,他们的街头摄影视觉语言平淡朴实,真实地表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时代人物风貌,这些真实的影像记录留存至今并成为世界摄影经典。
扫街,必须具有一定的敏锐观察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以敏锐的观察力提前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以迅速的反应能力及时捕捉到生动有趣的瞬间形象。扫街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一没有特定的拍摄对象,二没有固定的拍摄地点,拍摄者也身处一种相对游离不定的状态,随意性很强,有时还需要不停地走动,偶遇某个感兴趣的人或事,随时进行抓拍、抢拍与偷拍。对于这个问题,罗伯特·卡帕说过:“一个摄影师应该有鹰的眼睛,马的力量,上帝的耐心。”
▲《眼睛》(1997年9月29日,中山路) 摄影:徐崇德
▲《公用电话》(1997年10月3日,中山路) 摄影:徐崇德
▲《泳装展示》(2001年8月6日,中山路) 摄影:徐崇德
▲《IC卡电话》(2004年1月14日,中山路) 摄影:徐崇德
▲《中大奖》(2004年4月16日,香港中路) 摄影:徐崇德
▲《观众》(2005年2月24日,兴隆路) 摄影:徐崇德
▲《拆除》(2010年5月9日,沧口路) 摄影:徐崇德
▲《等活》(2012年5月31日,延安三路) 摄影:徐崇德
徐崇德,主任记者,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摄影专业,进修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累计写有三十多万字的摄影论文散见于各种摄影报纸和艺术杂志;在国际、国内摄影论坛及部分高校作学术报告、摄影讲座五十多场;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摄影展览、参加各种摄影联展二十多次;著有《节日青岛》《奥运青岛》《石阶路上的青岛》《国际视角看青岛》《四季松岭》《防疫“门神”》《风从海岛来》等个人摄影作品集。
C04
华希良 《矿山之痕》
石炭井,贺兰山山脉的一条普通山沟,自勘察探明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后,这里便不再平静,并被迅速确定为国家“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开采基地、“三线”建设的重要布点。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好人好马上三线”……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迅速汇集于此,投入到石炭井矿区的建设中。石炭井,这个贺兰山深处的寂静山沟也迅速成长为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繁华城镇,并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整个宁夏工业发展和包钢、酒钢以及甘肃、青海两省生产发展用煤的重要支撑。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段艰苦的经历与刻骨的青春记忆。
四十余年的粗放式甚至是“开膛破肚”式的开采,在为人们不断释放资源“红利”、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石炭井,乃至贺兰山经历着所有资源型矿区、山脉相类似的创伤和阵痛。
当煤炭采掘所引发的环境、生存矛盾日趋凸显,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石炭井,和其他的资源枯竭型矿区、城市一样,面临着无法回避且艰难的发展选择与转型,生态搬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及工业遗存的整合与利用成为了石炭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从辉煌时期(1986年)的聚集人口达11万,到2022年8月的户籍人口不足200人。石炭井,这条贺兰山脉的普通山沟,也经历着从寂静,到喧嚣,再到平静的历程,而贺兰山也在治理修复中实现着艰难“愈合”与蜕变。
▲蕴藏于贺兰山脉,并被誉工业发展“黑色血液”的煤炭在这里一经发现,便迅速成为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宁夏,乃至周边省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封闭的矿井。
▲岗亭、信灯、标语,定格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破败的屋内,依然留存着曾有的喜悦和青春。
▲2018年4月21日,一群散养的大鹅在已经废弃的标志性建筑——职工俱乐部门前广场上“闲庭信步”。
▲废弃屋前,一位故去的老人遗像被丢弃在瓦砾堆中。
▲一本本证件,一张张照片,见证着经历,也见证着曾有的时光和年华。
▲2018年8月,空中望去,黄色的覆土在扩大,黑色的矿渣在减少,位于石炭井处的贺兰山在修复“治愈”中艰难“蜕变”。
▲面对保留完整的老工业生产设施和遗迹,自2019年开始,石嘴山市以打造老工业题材影视基地和旅游为目标的特色“文旅小镇”正在石炭井有序推进。
华希良,陕西长安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长年注重于黑白、人文摄影,作品多见于专业报刊媒体,多幅作品在省内外影展、影赛中获奖、展览。
C05
李铁强 《少林功夫》
我出生在河北沧州任丘,这里是全国武术之乡,习武之风浓厚,儿时随祖辈习武也曾有过一番苦练,一些招式套路仍铭记在心。
环境的熏陶与实战的锤炼使我对中国武学文化有了切身体验,对武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情感。
少林功夫是少林寺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人类文化的财富,同时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性,适合影像的表现,用影像讲述少林功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对于保存、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少林的文化,武术的精神,就在功夫的一招一式里。可以是行云流水,以柔克刚。可以是刚猛迅捷,出奇制胜。这正如我们的民族精神:柔而韧。柔在大度与胸怀,韧在不屈与奋进。
自2017年至今,我先后赴嵩山少林寺创作30余次,最长一次达40天。在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我与僧众吃住在一起,多次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让我的创作更加流畅。
▲心器
2022年04月22日,嵩山少林寺,武僧闫相宇在习练少林刀戟术。
▲飞檐走壁
2017年06月15日,嵩山少林寺,武僧释延洛在西方圣人殿练习飞檐走壁轻功功夫。
▲刀枪不入
2020年11月06日,嵩山少林寺,在竹海深处练习刀枪不入气功功夫的武僧释延舒。
▲禅弓飞射
2022年04月02日,嵩山少林寺,在后山练功场练习禅弓功夫的武僧释延勐。
▲头锥塔林
2022年04月02日,嵩山少林寺,在塔林练习倒立功夫的武僧们。
▲朝天蹬
2018年11月04日,嵩山少林寺,在塔林练习朝天蹬功夫的武僧释延阁。
▲山溪习武
2018年11月03日,嵩山少林寺,山溪深处习武的武僧们。
▲穿梭棍
2021年09月15日,嵩山少林寺,习练少林穿梭棍的武僧们。
李铁强,197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自由摄影人、独立策展人、人文纪实摄影家、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2023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自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摄影,从好奇到酷爱,把学习、工作以外的几乎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摄影之中,遍访摄影前辈拜师学艺,坚持阅读摄影书籍,努力钻研摄影艺术。长期坚持深入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勤奋创作并走出国门,尝试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创作,其足迹遍布七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太阳晒黑的地方》《大地的异乡者》《世相》《童年》《朝鲜所见》《少林•僧》《彝来彝往》等。
曾做客北京电视台《光影新视界》栏目及其官网讲述《中国功夫》的创作理念及背后的故事。摄影作品《中国功夫》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选用,其中一幅作品用做教材封面、三副作品用做教材内文,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永久收藏。
系列摄影作品《不是T台 胜似T台》荣获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质收藏奖”,组照摄影作品《中国功夫》入展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系列摄影作品《中国功夫》荣获第25届河北省摄影艺术展览“金质收藏奖”,并被河北省档案馆、雅昌艺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永久收藏。
C06
姚强强 《5天4夜,3战3捷,降火之路!》
火场逆行,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战斗,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战胜火魔,没有人天生勇敢,但总有人无畏前行。2022年8月21日至8月25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支队110名消防救援人员,历时5天4夜108小时圆满完成泸州市泸县潮河镇、合江县车辋镇、贵州省遵义市天台镇3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在扑灭熊熊大火背后,每一名森林消防员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有人说,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而森林消防员每次都是临危出征,遇见过森林火灾烧红了天、洪魔冲垮了大堤、地震摇垮了房屋、遇见过灾区人民无助的眼神、遇见群众夹道欢送时感激的泪水,这就是返回家乡收获的最好的礼物。希望下次在来时,不再是去救援,而是一次旅行。
姚强强,甘肃天水人,1998年出生,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从事新闻文化工作7余年,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应急和管理报》、《央视新闻客户端》、《消防界杂志》、《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和数家网络媒体平台。
C07
张树林 《荷塘深处尽妖娆》
一塘盛荷红绿色,千姿百态入镜来。这组照片拍摄于北京通州大运河公园。盛夏来临,观荷花拍荷花者趋之若鹜,荷花作品排山倒海。
拍荷花不难,难在拍出新意。每临荷塘,多看看,多想想,那些惊艳的画面就出来了。
如果您看着不错,不妨试试堆栈。
张树林,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处女作《心灵的窥探》发表于1988年《中国日报》,在摄影专业类报纸杂志等均有作品发表。
C08
张杰 《奔赴山海》
《奔赴山海》系列以全国的航拍经历为背景,阐述摄影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白,和对每一座城市、每一处山河的爱恋,将大美中国展现在观众眼前,以乐观的心态看世界,以积极的心态热爱世界。
怀着梦想和远方,奔赴每场山海,一个人背上行囊去往远方,看不同的山、不一样的海,从高空俯视这片大地,再美的景象也变了一幅模样。摄影是一种热爱,亦是良师益友,最爱不过走遍千山万水遇见你,愿你历遍山河仍觉得人间值得!
▲灯塔
▲观音菩萨
▲红色盐湖
▲蓝色大海的传说
▲丽江·玉龙雪山
▲旅行者
▲象鼻湾
张杰,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旅行摄影师、UTC无人机飞手。
2016年接触到摄影,喜欢用镜头记录下生活里的点滴,主要负责摄影、航拍、后期编辑等工作。
作品《季变》获2020年“鸟瞰视界”全国航拍大赛短视频金奖,《飞跃地平线》获最佳创意奖。
作品《红色盐湖》、《金色外滩》、《蓝色大海的传说》入展2021丽水摄影节。
C09
陈小组 《灰鹤》
灰鹤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北部和东北部及黄河流域,每年4月后去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繁殖。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灰鹤在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南部亦有越冬群体。
近年来,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平罗县陶乐镇、红崖子村等黄河两岸出现了大批的灰鹤,它们每年9月底或10月初从蒙古高原和西柏利亚来到这里越冬栖息。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从2013年开始就关注野生动物及其灰鹤在我市黄河流域越冬的活动轨迹,开始拍摄记录它们。灰鹤每年冬季150天在我市黄河两岸越冬,我几乎天天行走在黄河两岸寻找、拍摄灰鹤,记录了灰鹤每天的活动轨迹,近十个寒冷的冬天追拍灰鹤。抓拍到大量的灰鹤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宁夏有关部门研究灰鹤留下了第一手科学依据。
▲《朝霞映照母亲河》
▲《灰鹤来到我家乡》
▲《灰鹤来到我家乡》
▲《鸣声响亮上云天》
▲《舞罢复嘹唳,谁知天外心》
▲《长鸣似与高人语,屡舞谁于醉客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陈小组,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市,先后在石嘴山矿务局一矿宣传科、组织科、劳动服务总公司工作。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嘴山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石嘴山市新媒体发展协会秘书长,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30年来疯狂摄影,把50万幅各类影像资料收入镜头之中。作品《灰鹤来到我的家》入选第四届欧洲摄影协会骑士奖;作品《朝霞映照在母亲河(灰鹤)》被国家林业局自然影像中国《中国鹤》一书采用出版;所拍灰鹤被《人民日报》专刊发表,《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神华能源报》《石嘴山电视台》《石嘴山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作品《朝霞映照母亲河》在2021年9月第十三届《大河上下》黄河流域九省区获金奖,《硕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强国之路”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身边的感动》分别获“塞上江南、美丽宁夏”、“四个宁夏”等摄影大赛中分别获“金奖”和“银奖”;作品《喜悦》获自治区第一届环保杯优秀奖;作品《光荣的一天》获“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环境优美宁夏”2017环保摄影大赛三等奖;作品《追光》在“唱响中国梦,喜迎十九大”2017年全区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警钟长鸣》获石嘴山市摄影展“一等奖”;作品《矿山主人》获石嘴山市摄影展“二等奖”, 2015年荣获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第二届文学摄影类三等奖”。2016年成功举办《情注惠农》第一届个人摄影展。
C10
沙广春 《最后的北关》
这些年一直忙于生计,对身边的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已经有些漠然了。听说北关的民居就要搬迁了,心里忽然有种心痛的感觉,像是要与一种生活诀别,是流连、是不舍……还有些许的心慌,似乎还有些什么?我在思索着,此时,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有关儿时的记忆喷涌而出。
60年代初,哈密城区面积不大,现在的时代广场当年叫北沙窝,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大小沙包;大十字商业街后面的居民区叫幸福巷;听说现在的星光夜市,解放前是哈密县政府旧址。1949年这里曾发生过九二八打砸抢劫案件,现在的新市场路就是原来的哈密新城,市人民医院就是原来的花果山,从花果山到现在的市一中,是原来老城的所在地。至今还有几段城墙屹立在那里,向人们叙说着那段历史。
对于北关,我有着特殊的情感。父母1958年来到哈密,就住在这个片区,这里是我的出生地,所有北关的记忆里总有妈妈的身影。
沙广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企业家(深圳)摄影协会会员、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哈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市级大奖,文学作品曾在《中国邮政报》《哈密日报》等媒体上发表,曾获得《西部作家》优秀作品奖。
2015年,作品《风景如画》荣获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邮政开办120周年摄影展二等奖;
2016年,作品《杏花村的春天》获得哈密市“杏”福相约摄影大赛二等奖;作品《穿越》获得哈密地区工会系统摄影展二等奖;
2017年,作品《我喜欢这辆车车》获得哈密市汽车博览会摄影比赛一等奖;
2018年,作品《穿越》《桦 ·画》获得新疆邮政改革开放四十年摄影展二等奖;
2020年,作品《工匠》《影中人》《千年之吻》分别获得第一届宁夏红中国摄影艺术节金奖、银奖、优秀奖;
2021年,作品《工匠》获得2021年平遥国际摄影展入展;作品《双塔晨曦》获得自治区中国邮政摄影展三等奖。
C11
郑云文 《用影像书写时间的答卷》
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大学四年,我养成了用镜头观察时间,用影像表达情感的习惯,照片成为我的重要的日常消耗品,它们是各种情感类型的集散地。维持我和被摄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瞬间中的地点和人脸最终都成为抹不掉的“痕迹”,这种痕迹或许就是“时代”。
平时我会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一个点一个点走下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土地的广度和延伸,也能感受到路上那些具体的表情,人稠物穰,水色山光,我喜欢这种不断行走的状态,也喜欢用相机来拍下路途中偶遇的这些人和事物,用照片来呼应对这个时代的情感。
郑云文,中共党员,湖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永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人民图片网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摄影1801班学生,摄影1801班班长、摄影1901班副班主任。曾任校团委学生副书记,潇湘艺术摄影协会会长、西山摄影协会副会长、湖南日报、新湖南实习记者。摄影作品60余次被湖南日报、新湖南、华声在线、大公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发表。
C12
纳木甲 《八廓街印象》
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
▲静
▲羁绊
▲祈福
▲虔诚的女孩
▲信仰的力量
▲一堆转经筒
▲营业酥油灯
纳木甲,国际摄影家协会四星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会员,拉萨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2018年,摄影作品《天边的布宫》(组照)曾荣获百花奖第四届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一等奖,摄影作品《康巴汉子》(组照)荣获创意杯全国书画摄影大赛三等奖;
2019年,摄影作品《南迦巴瓦日出》,《尼洋河大桥》,《搀扶》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赛;
2020年,摄影作品《尼洋河大桥》入选第十三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赛,摄影作品《丰收》《孝》《背影》入选2020年第一届宁夏红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作品《祖国万岁》在第二十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展出,摄影作品《慈祥的老阿妈》荣获华艺杯人文类百家摄影家称号,摄影作品《姊妹花》《老阿爸》入选第三届中国浙江西湖国际摄影大赛,摄影作品《雪后的布宫》《夕阳照明珠》《瑞雪照布宫》《老阿爸》《磕头的小女孩》入选2020年匈牙利国际摄影大赛。
C13
张宇 《呐山 呐景》
东方的美学思想,需要以人为本,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万象森然的气象和意境。我内心的那座“山”与那片“景”,是从受到摄影艺术教育以来,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和崇敬,更是现在内心世界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当代摄影人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会使得大部分的风光作品略显雷同。我想寻找的,也许是自己内心的那片宁静、又或许是想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解读。敬畏大地,借助广袤的西部大地,以清醒的民族精神、自主精神,展现我们中华东方文化精神的生动。摄影比的是文化,拍的是自己·······
▲《大海道》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源于《西州图经》残卷,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大海道——在我心中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但现实中的他却是那样的荒凉、那样的孤寂。它横跨吐哈盆地的南湖戈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少雨,人迹罕至。遍地的火山岩,独特的雅丹地貌,无数造型奇特、风蚀肌理的岩石,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用黑白照片的形式,来表达对它的敬畏与热爱。
▲《罕至雅丹》
▲《凛冬》
▲《轮回》
▲《鸟瞰俄博梁》
张宇,毕业四川传媒学院摄影专业,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多次前往中国西部地区川西、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拍摄,积累了大量风光、人文影像。拥有扎实的影像工作经验,多次进入青海俄博梁、西藏阿里、新疆哈密大海道等无人区拍摄。
C14
邵雅杰 《小记者的大舞台》
我那年参加工作不久,便拿起了照相机,虽然是双镜头海鸥120,后又是珠江,理光、尼康。早年在工厂拍摄时人称小记者,过些年工厂成立报社,又被人称记者,后来通过对外宣传报道,又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但所有这些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无名小记者。但是我遇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每天都在发生有情有景的瞬间。所以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大舞台。
因为有了感触,才有了眼里有活,那些年无论出门办事还是出差开会,或者日常拍摄,我的脑子里都会想到一个问题,我看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怎么拍摄。我虽然不是专业记者,但多年我养成了观察习惯,有了感觉自然你的拍摄就有了用意。多年来体会到作为一名小记者,更具有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能深入生活了解民情。文学作品讲的是人性,而摄影我想主要还是表现百姓。因为百姓是社会,百姓是故事,百姓是政治,百姓是日子。通过四十年来拍摄的作品,我看到了老百姓的日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更加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壮大,现在我的舞台空间更大了。
▲《向城里进军》 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民已经开始向城市进军来卖一些土特产。这是他们正在路口休息,八十年代汉沽。
▲《街头广告》一位农民正在用牌子示意为自己拉货,八十年代北京。
▲《天天读》八十年代街道人员大都是大妈大娘们组成,她们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这是汉沽区新村南段的大娘们正在读报学习,1983天津汉沽。
▲《为父亲收摊》一位小孩正在为收摊的父亲推车,拍摄于1984年汉沽。
▲《皇城下的生意》室外剔头就是为了一个方便,而在这里理发更是有新的感觉,1992年北京。
▲《编织新生活》这是一对外地来的夫妻正在街头做弹棉花的生意,1982年汉沽。
▲《顶风冒雪来考试》九十年代职工自学活动蓬勃开展,图为.500多名学员利用公休日来到成人电大参加考试,1994年汉沽。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在香港回归前,一家老北京和一家老香港在这里畅谈起来。1997北京。
▲《百货来了内衣秀》为宣传产品商家竟然在柜台前举行了内衣秀表演。2015年汉沽。
邵雅杰,1957年生于天津汉沽。原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渤天化工》编辑部美编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化工书画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天津市滨海新区首届“德艺双馨”职工艺术家。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2021年度获第四届中国摄影网十佳摄影师提名。
作品先后在全国各种摄影展览和大赛上获得一二三等奖。在滨海新区、天津等四次举办工业摄影艺术作品展,并出版个人摄影版画作品集。
C15
吴群超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拍摄于2017年7月至2022年5月。黄华大桥是世界上首座三塔四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北塔即是大桥标志性三塔中的一座,建在瓯江北岸(乐清黄华),塔身呈H形,高度为137米。瓯江北口大桥起于乐清黄华、终于灵昆岛,项目于2016年开建,全长约7.9公里,为国内首座大跨度高速、国道两用悬索桥,也是国内首次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应用BIM技术的桥梁工程。
自2017年大桥的桥墩浮出瓯江水面时开始跟踪拍摄至大桥开通止,历经近六年时间的分时段拍摄,记录了大桥建设中的主体施工及施工中的劳动者身影,全面体现大桥建设至开通中的有关场景。
▲2019年5月21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基础支架初期场景。
▲2020年8月15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施工中期场景。
▲2021年3月25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建设者场景。
▲2021年3月25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暮色。
▲2021年7月12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视觉场景。
▲2021年10月10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桥体起吊施工场景。
▲2021年12月10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主体场景。
▲2022年5月27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开通场景。
吴群超,高级摄影师。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
2012年作品《柿子红了》获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山水乐清 梅溪故里”风光摄影赛优秀奖;
2013年作品《滩涂夕照》、《乡村金秋》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美丽乐清”全国摄影赛优秀奖;
2018年作品《乡村暮色》入选中国第八届全国农民摄影展;
2018年作品《百岗尖云雾》、《群山超伏》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首届“天下奇秀雁荡山”全国摄影赛优秀奖;
2018年12月作品《河塘月色》、《水墨大罗山》大众摄影入展。
C16
蔡付亮 《震后两家庭的纽带》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震后的几年时间里出现了很多重组家庭,有的因为家里劳动力缺失,无力抚养小孩,有的因为家里孩子遇难,没有心灵寄托,从而他们走到一起。罗良贵的一家和袁爱萍的一家就是地震后结识的两个特殊家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女儿,小净茹。在体味过毁灭与重生、苦难与坚强、大爱与感恩后他们更加知道应该怎么生活。
10年前,罗良贵的独子杨龙在都江堰读大二。5·12地震中,这个刚满20岁的小伙子被砸中头部,不幸去世。他成了这所学校唯一遇难的学生。震后的罗良贵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希望,直到从邻镇抱回刚出生一天的婴儿。然而厄运再次降临,4个月前,7岁的养女被确诊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地震后这位母亲心灵上的大厦再次坍塌了。她托人打听女儿生母一家的下落,希望给女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49岁的袁爱萍接到了女儿养母的电话。她从没想过,两家人会在这样的情形下联系上。这个四处打工讨生活,独自拉扯着3个孩子的母亲一刻没有犹豫,她第一次坐飞机带着儿子飞越了大半个中国。
她们要救女儿的命。
▲图为小净茹和她的养父养母在病房,她的养母正在厕所整理衣服。
▲图为小净茹当时被领养时办理的领养证。
今年53岁的四川女人罗良贵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独子,她收养了女儿杨净茹。长到7岁时,杨净茹得了噬血细胞综合征。罗良贵曾与杨净茹的生母袁爱萍约定“再也不要联系”,但这次,袁爱萍接到电话后,第一次坐飞机带着小儿子去为生女做骨髓移植,“我们没有钱,可我们有血”。两位母亲同时把病床上的净茹抱起来,想给她换个睡觉姿势,防止她腿脚发麻。
在出租房内,两位母亲正在一起做晚饭,每天晚上都要做两家人的饭,它们先在家吃一批,然后罗良贵要负责送饭到医院,给他的丈夫吃,净茹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吃主食,罗良贵只能熬点米汤,送过去给她的女儿喝。外带的食物进入无菌仓,都需要进过特殊的表面消毒,才能运送进去。
▲图为两位母亲正在医院旁边的出租房内为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做特殊的午餐。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无菌仓外看望她的养女。
重症室里每天1.5万元的花销很快让罗家筹来的钱见了底。半个月后,女儿消化道出血的状况好转,医生建议转入移植仓进行移植前预处理。但住进移植仓账户需有20万元的余额,这让罗良贵感到绝望,她“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女儿生病后,罗良贵几乎每天都在“找钱”。在出租屋里,罗良贵打一圈电话给能想到的朋友和亲戚,钱没借到,她忍不住哭。她只有自己想办法,隔壁床的病友告知她去上访可以有办法筹钱,她孤身一人奔赴北京上访局,却以失败告终。
罗良贵在出租屋内,拿出十年前她独子的火化证,向我讲述以前的故事。罗良贵手上还拿着一张她孩子的死亡通知书,上面写着因患地震伤,经尽力抢救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12日死亡。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正在展示2008年5.12汶川地震当天她亲生儿子的死亡通知书。
▲图为小净茹的养母在北京街头。
2018年11月27日,净茹接受骨髓移植手术,手术进行的很成功,哥哥的造血干细胞输进了妹妹体内,两家人完成了这场生命接力。病床旁冷冰冰的仪器,在仪器旁还有一位热心的母亲,这位母亲正在抚慰她的宝贝儿子。
▲图为小净茹的哥哥正在为骨髓移植手术做手术前的准备,在他的后面有两位母亲。
▲图为小净茹的亲哥哥正在做骨髓移植手术。
“爸爸,放弃吧,我放弃了。”这是女儿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这个7岁的孩子用手去扯氧气管。护士帮她戴好,她继续扯。12月6日下午5点,这个小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过了几天,北京最低气温近零下10度。罗良贵夫妇把病友们留下的衣服裹在自己身上,用4个塑料袋兜着女儿的遗物,准备前往殡仪馆见女儿最后一面。她给女儿烧了纸做的“手机”,把两个洗干净的苹果搁在孩子身边,那是孩子临终时想吃到的。罗良贵一直站在棺材旁边,远远不肯离去,因为她知道这次一走,就是永别。
▲小净茹由于化疗太重最终离开了人世,图为她的养母正在火葬场。
▲图为小净茹的养父养母正在为小净茹做最后的告别。
蔡付亮,江西省南昌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高等学校摄影学会理事,南昌市老年大学摄影讲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等。
2022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奖;2019年IPA国际摄影奖第三名;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公开组运动类获奖 作品《篮球光影》;2018参加全国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工程第三期培训班;2019年入选“拍照吧少年”第六季摄影工作坊;2019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摄影报道创作型人才培养》;2019年获由《中国摄影》杂志社等举办的首届鑫吉海“健康·关怀”专题摄影资助计划“年度纪实摄影师”称号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家具定制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