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返回上一页

那些一掷千金的先生

发布时间:2023-10-21 02:46来源:undefined点击:

如果挣够一千万,你会用这笔钱做什么?毫无疑问,自然得用来了了一桩桩心愿,房与车,爱人与爱子,诗与远方……兴许这就说来话长了。到底怎么花,不急作答,先带你去认识一群“挥金如土”的先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Dimming the Lights 音乐: Isaac Shepard - The Renewing 谒见“贴士”

在这些“挥金如土”的先生身上,据观察,有这样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师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愧于“先生”之尊称。

其次,他们甘愿清贫,对自己乃至亲友都很“抠”,有的先生一辈子简朴,只为一次“挥金如土”。

再者,你不能说他们的挥金如土是“昏了头”,因为这些走到生命边缘的先生,已经用一生体察何为世间之最贵。他们,只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

最后,你该知道:不计其数的学子,因为这些一掷千金的先生的眷顾,命运自此换了模样。

01

先生之名:崔崑 朱慧楠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9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kūn]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再度向学校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自2020年起的五年,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各资助6000元,年捐助金额80万元。至此,崔崑院士夫妇在助学方面捐资已达到1000万元。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而后与同事研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模具钢”,打破国外垄断;81岁自学计算机软件,将一生研究编辑成书,“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四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一辈子做人为学如炼钢般一丝不苟,他,担得起这四字。

2013年,崔老与夫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先后捐出600万元,已资助品学兼优贫困学子312人次。彼时他们依旧没有买房,住在校内院士楼;家具老旧,电视还不是液晶的;一件衬衣,崔老可以穿30年。1000万元,可以是一栋洋房,也可以令400多名学子的人生轨迹发生转变。有人追问崔老捐资助学的初衷,他不过淡淡几句,是国家培育了自己,工资有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给社会。图丨肖艺九 摄

02

先生之名:王泽霖

今年初,有则新闻引起了轰动:河南农业大学77岁老教授王泽霖将毕生科研转化结余的8208万元,全部捐给学校。

身家近亿的先生,就是这位!

35年来,王泽霖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科研成果先后在全国20多家著名生物制品厂规模化生产,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对于科研和公益,他大手一挥,捐!自己呢?穿着袖边磨破的秋衣出席大会作报告,学院领导都看不下去了,“王老师,你是大专家,也是学校的形象,得弄套好的西装穿穿。”这却让老先生犯难了,“我一辈子当马医生、猪大夫,这几十年是给小鸡看病的,随时都要去鸡场,你让我穿那么好给谁看?关键是耽误干活啊”。

似乎在王泽霖的字典里没有“享受”这个词,一位后辈深有感触:“老先生对待金钱让我感觉两极分化,数千万元眼都不眨就捐出去,但是出差在外住宿吃饭,差几十块钱他也要较真!”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外出差回来的王泽霖返校后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来到学院,掏出身上仅剩的2000元现金交给学院领导。回到家,又立即让爱人设法筹措20万元现金捐给学校,这也是当年河南高校教师队伍最大的一笔捐款。

图丨郭治鹏 周红飞 摄

03

先生之名:叶嘉莹

对于这位鹤发莲心的先生,想必你并不陌生了。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诗词的女儿”。她吟花,我们看见花在摇曳绽放。她咏水,我们眼前有水回环流荡。她念雾,我们四周岚霭氤氲不散。她诵风,我们感到枝叶颤动飘扬。她唱莺,我们听到窗外啁啾鸣啭。

几乎捐出全部身家,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只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3568万元的慷慨背后,是她对中国古典文化近一个世纪的痴心持守。

年少丧母、去国离乡、大女儿及女婿双双车祸身亡……备尝大悲大苦,一生命途多舛、漂泊伶仃,却未妨碍她活成一首清丽脱俗的诗。

叶先生说过,也许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有所持守,就会遭到很多挫折、很多打击,也会有痛苦,但自己从不为得失利害而烦恼,因为“我内心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持守。这样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04

先生之名:赵家和

如果你的账户里有一千多万元存款,会不会舍不得使用500元一片的进口救命药?

如果你在异国当着薪资不菲的客座教授,会不会只吃便宜食品,舍不得去餐厅甚至舍不得吃一个西瓜?

如果你在一家知名企业里做高级顾问,待遇优厚,会不会自带铺盖、炊具,租住在普通民房里?

对于赵家和而言,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是,“”。

一美元买的毛衣他穿了10多年;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几年前学生送的液晶电视;喜欢摄影却从没舍得买一套专业设备……省下的钱,不是为了一双儿女,而是全部捐给了素不相识的贫困学子。

2006年,赵家和开始捐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2011年病重之时,他捐出毕生积蓄1500万元,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兴华,就是“振兴中华”的“兴华”。次年7月,他因病去世。最后一次捐献,他捐出了自己的遗体。

赵家和尚在世时,绝不同意公开自己捐资助学的事情,新闻报道只能用“一位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来代指。待了大半辈子的清华园,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秘密”。四年之后,他的故事才见诸于报,那时基金会已捐助了2920个孩子,80%考入了大学。

弥留之际,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仅仅说:“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求得,了无遗憾。”

05

先生之名:李秉权 胡素秋

下面这幅图,可能会一时引起你的观感不适。

这是云南医学伉俪李秉权与胡素秋夫妇的骨骼标本,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除却一生褂苦研行医的年华他们“挥霍”的,还有一己千金之躯。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2005年3月,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李秉权在昆明逝世。按照其生前遗嘱,他的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儿子懂他,“父亲晚年时常常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机的轰炸去圆通山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我想,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十年之后,曾与李秉权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夫人胡素秋随他而去,也将遗体捐出。

去年,他们以开头你所见到的那样的特殊方式,静默地“重逢”在母校。

与他们照面的学子,得到的是重千金的感召:人体标本是具有非凡勇气的遗体捐献者们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敬重无语良师,志做医学精英。

后记回到最初的提问:挣够一千万,你会用这笔钱做什么?其实,无论为己为家,无论此刻你的账户有几个零,每一份问心无愧的收入,都可贵。每一份脚踏实地的努力,都可敬。可,当我们囿于尘网疲于奔命,以为挣钱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时——别忘了一掷千金的先生们这些先生,传道,授业,也解了我们的“”。他们“断舍离”到极致,因为富饶的内心无需过多物质的衬托他们“挥金如土”,只为来日得意少年不因困顿而止步理想门前。他们并不追逐名利而去,名利却循他们而来。不恼不争不为钱所困,因为一生有所爱有所持守有所信仰。立于课堂,便是鞠躬尽瘁的师者。走出课堂,便是兼济天下的仁者。先生之德,高山景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不得志时,独善其身;心有余力,便效仿先生,日行善念。

猜你喜欢

突发!首尔市长留下“遗言”后失联

“蓬佩奥先生,你说得不累,我们听得都累了”

踩踏丹霞地貌“网红”道歉,网友:有用?事件始末听了更气愤!

高考生损毁两人答题卡,官方回应来了

监制丨李浙  

编辑丨王若璐

©央视新

点“在看”感谢一掷千金的先生

家具定制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