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将科学根植中国并开花结果 | 纪念叶企孙
发布时间:2023-06-14 05:32来源:undefined点击:
原标题:叶企孙将科学根植中国并开花结果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3】
叶企孙(1898—1977)
叶企孙,名鸿眷,字企孙,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积极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并与竺可桢先生一起创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他还积极参与组织爱国抗日活动,曾为冀中抗日做出重要贡献。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7年1月13日辞世,终年79岁。
【编者按】中国科学报曾刊文称:“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叶企孙’。后世人眼中,他有‘三最’——他是教育感最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绩效最高;他的学生对中国社会的科技、文明发展贡献最大。”叶企孙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大师的大师”。今年是叶企孙先生诞辰125周年,我们将陆续编发各界人士撰写的纪念文章,共同铭记这位“卓越的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忠诚的爱国者”,回顾他的科教人生和杰出贡献,激励和启发我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我是叶企孙先生的学生,在这里以亲身经历讲一下叶先生对学生的教导和关爱。清华大学物理系于1952年调整到新的北京大学(在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叶先生教我们几何光学。有一次,他出了一道计算题:一条光线射到一个玻璃球上,这个玻璃球的半径和折射率都给了,要求出射光线。其实这道题很简单,算两次折射就行了。可是我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不认真,结果算错了,叶先生很严肃地说这个不行,你们学物理要认真,物理学是严格定量的科学,要算出准确的结果,要我们重新计算。我们感到很吃惊,只好认真努力地重算,最后算对了,叶先生才满意。
叶先生很关爱学生,我们班同学快毕业时,他请班上同学分批到他家里,他用茶点招待,同我们欢谈,并让我们留下地址,将来好联系。后来听说以前毕业的同学和后来毕业的同学都是这样的待遇。叶先生对学生都很关心和爱护,有的同学生活有困难,叶先生还接济过他们。我毕业以后住在未名湖北边的全斋,叶先生住在镜春园,两处挨着,我经常见到叶先生,几乎过年过节都到叶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叶先生没有结婚,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我们也就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所以,我就经常到叶先生家里去,我们班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的其他同学也常去看望叶先生。因为住房宽敞,叶先生有时就让学生住到他家里。在清华大学时,他就让孙良方住在他家,在镜春园的时候让杨海寿住在他家,后来让梁宝洪一家住在他家。叶先生生活简朴,自己很节俭,却很关爱学生和同事。我毕业以后做助教,业务上遇到问题常去向叶先生请教。
叶先生跟我说,年轻的时候要努力,数学、物理上的难题要趁年轻的时候解决,年纪大了以后就不好弄了。处理某些问题,用热力学的规律去计算最好,得出来的结果可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定要学好,这是现代物理的基础,不会这些以后就不行了。我听叶先生的话,在20世纪50年代就努力打好这些基础。1954年,我在翻译苏联兰斯别尔格的《光学》(下册)时,其中有关牛顿对光的性质的用词,不同的作者用了不同的俄文。在翻译成中文时,我拿不准,于是去请教叶先生。叶先生花了不少时间帮我查牛顿的《光学》原著,对照俄文,仔细琢磨,最后才确定将其翻译成“态”。
叶先生也很关心我的生活,我记得1961年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吃不饱,我很消瘦,走路都困难,叶先生有一天在路上碰到我,说你怎么这样啊?明天早上你去我家里,我给你一点牛奶喝。第二天早上我去他家,叶先生叫老周把他的牛奶热了以后,分给我和肖国屏(他的研究生)两人喝;把一个面包切成两半,一半给我,一半给肖国屏。当时我的心里非常感激叶先生,因为那时大家都吃不饱,牛奶和面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宝贵东西,他却节省下来留给我们吃。
1961年年初,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欢送下放支农的同志(前排左三为叶企孙)
另外,我想讲一下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叶先生的伟大功劳。物理学是在西方诞生的一门科学,中国古代没有,这个完全是从西方搬过来的。我在1992年访问德国的时候,在埃尔朗根大学与该校的教授座谈,我说,北京大学物理系是1913年才成立的,是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理论的那一年。他们都感叹说太晚了,他们比我们早几百年。但是回过头来一看,由于叶先生的努力,清华大学就办成了我们国家在当时世界上来讲也是一流的大学,为什么呢?到西南联合大学那么困难的时候,也出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世界公认的,是一流大学的标志。叶先生努力把物理学从西方移植到我国,在中国开花结果,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本文摘编自《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储朝晖主编),作者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张之翔,他在大学本科阶段为叶企孙先生的学生,内容和标题有调整 ;如无特殊标注,图片均采自叶铭汉、戴念祖、李艳平编的《叶企孙文存(增订本)》。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点击图书封面或者阅读原文即可购书
内容简介
叶企孙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的科学家,被称为“大师的大师”。他曲折的人生包含人类文明生成、发展、进步的多种样态,全书记录了他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者多角度的见证,从书中可以看到他为中国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感悟到他是一个理性求真的老实人、文明人。编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生,更是为了加深对人类文明进步条件和规律认识,创造文明进步的条件,增加社会的文明元素,推动人类文明历程不断前进。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家—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5周年纪念会”
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参会人员合影(2018年)
叶企孙影响深远的六方面成就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2】
纪念叶企孙:为文明生长创造机会 | 纪念叶企孙诞辰125周年【1】
10种教育怪象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钱理群: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2022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学生是谁?——基于古今之变的视角
人文教育的推进
教育改进者必须明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职业教育?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锻炼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体活动研究
论教育研究范式的集成人学转向
陶行知:每天四问
纪念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情怀,开辟教育改进科学的
百年后教育更需要改进
从教育内部与社会两方面改进才能真正走到现代化——王义遒先生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100周年纪念会上致辞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会在线举行
“五育并举”与教育的四重境界
“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培养人才是根本
“双减”要靠学校提质增效实现
爱因斯坦:教育,放在首位的该是什么
北大院长面试“牛孩”:他们太完美,却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
关于校长办学思想的思与想
没有思想的学校就不可能成品牌
陈鹤琴:拓荒、申辩与泅渡
叶圣陶:实用主义的教育申辩
超级演说家年度盛典——储朝晖:怎样补上中国孩子即兴演说的短板
坚强的心灵要靠完整的教育培育
从抽离到融合: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共进之路
钱穆:深掘人生的“底层通道”
蒋梦麟:文化和解中的教育自救
以完整的教育培育坚强的心灵
中华教育改进社
建立于1921年,陶行知为主任干事,蔡元培、黄炎培、熊希龄、郭秉文等为董事,梁启超、孟禄等为名誉董事,主要成员还包含胡适、陈鹤琴等,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救国社团,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专业化、科学化、世界化进程。
2011年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现有社员三百余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进者相互切磋和激励的社群,专业化的第三方智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家具定制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html5sh@163.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