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名画,来认识下大名鼎鼎的明式家具(多图慎
发布时间:2023-06-04 15:31来源:undefined点击:
蒋勋先生在书中介绍明朝画家时,开篇如此写道:元朝灭亡,元代文人崇尚隐逸的态度也变了。绘画不再只是描写安静的山水,不少画家也开始注意在山水中生活的人了。有些宫廷画家,为了保有创作的自由,宁愿放弃宫廷里的职业,去过穷苦的日子。戴进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幅画,旧传便是戴进所画——
《太平樂事》 [明] 佚名(舊傳戴進)画里的故事
画中的人物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台上唯妙唯俏的表演,有的则在与知己畅聊。而我们可以仔细看看文人学子看戏时所用的桌和凳。
桌子看上去比较常规,足间加横枨两根,脚足却带有些装饰。
画中的凳子称为“杌凳”,通常会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等形状的杌凳。圆形、椭圆、扇形等形状的杌凳,在绘画、版画中常可见到,除了这幅《太平乐事》外,还有如下图约绘于康熙年间的《皕美图》中,也有多具。惟其结构不一定画得准确,也不能排除画家有夸张或以己意为之的地方。
▲ 清初人绘《皕美图》中
所见方形、长方形以外的几种杌凳
这些杌凳与后世的鼓凳(也称鼓墩、绣花墩等)稍有不同。鼓凳的下部一般都有托泥,如下图的八足圆凳。而画中所画的更像我们现在语境中的凳子,这些凳子都没有托泥。
▲ 八足圆凳
八足圆凳,这是介乎圆凳与坐墩之间的一件坐具,因不具备开光、鼓钉等一般明式坐墩的特征,故今称之为圆凳。它的结构简单,只用八根“劈料”的弯足,上承圆框,下与托泥联结,(简单地比较)比《太平乐事》中的“杌凳”多了个下部的托泥。
《臨韓熙載夜宴圖》[明] 唐寅画里的故事(点击阅读)
唐寅所画的夜宴图,临摹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中家具与原画中的家具差别不小,唐寅这幅图中描绘的应是明代本朝家具,基本可以把画中的家具看成是宋代家具的延续。
▲ 夹头榫画案
这被称为“夹头榫画案”,与画中的桌子比较接近。其牙条窄而厚,牙头方短,形态古朴,并无其他纹饰,且足间加横枨两根,与画中所画桌子相近。
画中还有一张不太明显的椅子——交椅。注意这张椅子,椅子上覆盖有椅披,这是古代椅具的标准用法,椅披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代。
明式交椅
明刊本《三才图会》器用十二卷页十四下的折叠椅。在《鲁班经》中也有记载。
明式交椅,上乘宋式,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以后者是显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有凌驾四座之势,俗话还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都说明它的尊贵而崇高。
▲ 明人绘《鳞堂秋宴图》中的直后背交椅
《桐陰晝靜圖》[明] 仇英画里的故事(点击阅读)
《桐阴昼静图》:文人躺坐于竹林之中,阅读书卷,休憩片刻,闭目养神,倾听流水之声。
静谧的画境,不便惊扰。
画中的桌子——
画中桌子与这张“四面平条桌”有点相似。桌腿均有些内翘。其结构是腿子与牙条格角相交,先构成一具架子,上面再和攒边的桌面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造法,可以避免采用腿子和边抹三个主要构件在粽角榫一处相交,保固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又因边抹和牙条重叠使用,可以加大看面,以免显得过于单薄。它可算是四面平的基本式样。入清以后,四面平式的桌子多数采用粽角榫结构,很少有另加桌面的造法了。
而画中文人所坐的躺椅更引人注意。
明代躺椅,也有采用交椅的形式,并有“醉翁椅”之名。
画中人物所坐的或许是明人的原创,在宋代古画中并未找到类似造型的椅子。这样的椅子不会出现在宋代也正常,宋代兴理学,天天正襟危坐,那样的文化不太容易出现如此休闲、不顾仪态的休闲椅。
而仇英的其他画中也出现过不同造型的躺椅,其闲适,跃纸可感。
▲ 明 仇英《饮中八仙歌图卷》中的扶手式躺椅
【小结】
本文仅展示了明代的三幅名画中的几样家具。有人将《画中家具特展》中,唐至清的名画里的家具加以比较分析,总结道:
唐代不仅仅是“垂足而坐”的风尚开始盛行,而且很多唐代家具品种,装饰元素已经成为文化基因,被宋明清各代传承;宋代家具直接继承了唐代家具的造型,风格,在装饰风格上宋代比唐代更简约,刀牙板平头案的出现或许是宋代对中国古典家具品种的贡献;明清两代的古典家具基本没有创新,有的只是传承。
不过,这三幅画中的桌子在装饰风格上也很简约,极少的装饰成分,特别是表现在牙条上。从凳子、椅子来看,从唐前的“席地而坐”到唐代的“垂足而坐”风尚,似乎到了明代,文人更是闲适,椅子倒还多了“躺”的功用。
(本文整理自诸篇著作及名篇,多为拾人牙慧,望能分享些我所读到的知识,如有错漏,恳请指正。)
本文整理人:刘睿珺,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
编排:@珺児